跳到主要內容

[2021 IT鐵人賽] Day 04:專案01 - 超簡單個人履歷03 | CSS簡介

CSS是什麼?

CSS,全名為Cascading Style Sheets,中文為階層式樣式表。跟HTML一樣,CSS既非標準程式語言,也不是標記語言,而是一種風格頁面語言,它能為你的HTML文件中的元素套用不同的樣式(ex: 顏色、字體…等)。CSS也分為好幾代,目前主流使用的是CSS3,而CSS3可以相容於多數的瀏覽器。

就像前面提到的,CSS就像HTML的衣服,決定了網頁的顏色以及圖案。

CSS基本語法

  • Selector:選擇器,用於定位HTML元素,通常為標籤名稱、class名稱或id名稱。
  • Declaration:宣告區域,用於宣告元素的屬性,包含了 屬性(Property)屬性值(Value) 兩個區塊。用兩個大括號包圍,宣告間用分號分隔。
  • Property:屬性,搭配屬性值使用,屬性和屬性值間用冒號區隔。
  • Value:屬性值,設定前方屬性的值。

簡單講,上面那段範例所代表的意思就是:

HTML文件中所有的h1元素,將文字顏色設為藍色,字體大小設為12px

CSS套用方式

CSS有三種套用的方法,分別是行內載入、內部載入和外部載入。

行內載入

直接寫在元素標籤的後面,優點是相當直覺,缺點則是較不易更改和維護。

<p style="color: red; font-size: 20px;">Hello, CSS!</p>

你可能已經發現了,這不是我們學HTML時就已經用過了嗎?

沒錯! 其實你早就已經偷學到一點點CSS的語法了,只不過我會講其他更好的載入方式。

內部載入

將CSS寫在<head><style>中,語法如同上面的CSS語法。優點是可以大量套用格式,而且方便管理和維護,但缺點是如果CSS數量一多,整個HTML文件會顯得很冗長。

<head>
    <style>
        p {
            color: red; 
            font-size: 20px;
        }
    </style>
</head>

外部載入

將CSS格式獨立寫成.css檔,並從HTML中載入.css檔。寫法是在<head>中加上<link>

除了好維護外,HTML和CSS也可以清楚的分開,甚至可以多的HTML共用一個CSS檔,因此我比較推薦使用這個方法,範例程式我也都是用這個方法。

/* demo.css */
p {
    color: red; 
    font-size: 20px;
}
// demo.html
<head>
    <link rel="stylesheet" href="demo.css">
</head>

三種寫法的顯示結果都為:

CSS選擇器

選擇器用於定位元素,決定哪些元素要被設定格式。

CSS有很多種選擇器,常見的有標籤選擇器、class選擇器或id選擇器…等等。

標籤選擇器

使用標籤名稱來定位,所有該標籤的元素都會設定格式。

像上面範例就是將所有<p>設定格式。

p {
    color: red; 
    font-size: 20px;
}

class選擇器

還記得第一天提過的class屬性嗎? class選擇器可以將所有符合class屬性值的元素設定格式。語法為.+class屬性值

將所有class="title"的元素設定樣式。

.title {
    color: red; 
    font-size: 20px;
}

id選擇器

這麼說來,我好像還沒說過id屬性。其實id屬性和class屬性類似,也是用於定位HTML元素,但差別在於id屬性值是唯一的,只能定位在一個元素上,不同於class屬性可以同時設定好幾個元素。

雖然id用於定位單一特定元素很好用,但我不建議你使用id來設定CSS格式。原因有兩個,第一個是因為id屬性值是唯一的,所以你可能在沒注意到的情況下設定兩個相同的id,結果可能導致非預期的錯誤。第二個是因為JavaScript或JQuery經常使用id當作定位點,稱之為錨點,如果使用和他們相同的id也可能導致非預期的錯誤。總之就是盡量多使用class,少使用id就對了!

id選擇器的語法是 #+id屬性值

#title {
    color: red; 
    font-size: 20px;
}

群組選擇器

也可以一次選擇多的選擇器,選擇器之間使用逗號隔開。

h1, p {
    color: red;
}

後代選擇器

我們在Day02講過DOM tree的概念,CSS也可以使用樹狀結構來定位。

後代選擇器可以選擇特定節點下所有子節點(包含子節點的子節點…),語法為父節點+空格+子節點

// demo.html
<div class="container">
    <p>子節點</p>
    <div>
        <p>子節點的子節點</p>
    </div>
</div>
// demo.css
.container p {
    color: red;
}

顯示結果為:

子選擇器

和後代選擇器類似,差別在於子選擇器只影響該節點下一層的子節點,語法為父節點+>+子節點

.container>p {
    color: red;
}

顯示結果為:

優先度

事實上,CSS在決定樣式時,是依照優先度去決定的,優先度大的樣式會強制蓋過優先度小的樣式。

優先度的配置大致如下:

套用方式:行內載入 > 內部載入 > 外部載入

CSS選擇器:id > class > 標籤

CSS選擇器:id > class > 標籤

另外,在屬性宣告後方加上 !important 後,直接晉升為最大優先度,蓋過其他所有的樣式。

例如範例中,我們使用標籤、class和id選擇器設定同一個元素的顏色,猜猜看,文字會是什麼顏色呢?。

// demo.html
<h1 class="h1" id="h1">What's color?</h1>
h1 {
    color: red;
}
.h1 {
    color: blue;
}
#h1 {
    color: purple;
}

結果為紫色,因為id選擇器的優先度最大。

但是如果改成這樣:

h1 {
    color:red !important;
}
.h1 {
    color:blue;
}
#h1 {
    color: purple;
}

因為我在紅色格式後方加上 !important 的關係,結果就變成紅色了。

小結

今天我們開始接觸了CSS,知道CSS的基本語法以及套用方式,並學習了好幾個CSS選擇器的用法,最後,還了解了CSS如何決定格式優先度。

明天我會介紹幾個常見的屬性值,讓你的網頁變得更加繽紛! 別忘了按下訂閱開啟小鈴鐺,我們明天準時見面~


如果喜歡這系列文章麻煩幫我按Like加訂閱,你的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~

本系列文章以及範例程式碼都同步更新在GitHub上,後續會持續的更新,如果喜歡也麻煩幫我按個星星吧~

有任何問題或建議,都歡迎在底下留言區提出,還請大家多多指教。


如果喜歡這篇文章,請訂閱我並且拍五下手給予回饋(使用Google或Facebook帳號免費登入,只需要30秒),資金由LikeCoin提供,完全不會花到各位半毛錢!

因為您的支持,我才更有動力創作出更優質的文章~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遊記] 2022/07/22 南寮漁港、香山濕地

前言: 2022年的暑假,我來到新竹的工研院實習,因此有了兩個月好好探索這座陌生城市的機會。我在來之前就計畫好了,每周五要選一個地方去旅行,目標是在兩個月內把整個新竹玩透透! 來到了第三個禮拜,今天我約了新竹在地人的大學朋友,請他騎機車載我到處逛逛😆 不過因為他早上有事情,所以我們就約中午吃飯。中午我們去吃城隍廟附近的 阿桂羊牛雜 ,我點了朋友很推的 羊肉炒麵 ,這家的炒麵很特別,醬汁很濃稠,沙茶味很香~ 我點加辣但有點太辣了,下次可能點小辣就好。另外有附飲料和冷氣這點很加分。 (只顧跟朋友聊天,就忘記拍照了😂) 阿桂羊牛雜 羊肉炒麵 $100 推薦指數:4⭐ 吃完飯後,本來想去南寮漁港,但因為今天的太陽真的太大了! 所以朋友就提議先去 新竹巨城 吹冷氣,晚點再去南寮漁港。雖然已經來過巨城一次,但跟別人一起逛就是不太一樣。我們去逛了服飾店、書局和湯姆熊,不知不覺就三點了。於是就離開巨城前往南寮漁港囉~ 本來以為 南寮漁港 很遠,但騎機車一下子就到了,果然在新竹還是要有機車比較方便阿! 我們先去南寮漁港的遊客中心,展望台的景色很不錯,室內還有溜滑梯可以玩呢! 接著我們在附近的魚市場、國際風箏場等地方邊聊邊走,最後走到 魚鱗天梯 。 魚鱗天梯看起來的確很像魚鱗,但聽說他的功能其實是消波塊,還真酷! 底下就有一小片沙灘,因為我今天穿拖鞋,就有下去踩一下海水。不過這裡的海水沒很乾淨,上來後腳上全都是沙子,幸好旁邊就有可以洗腳的地方。 其實旁邊有個滿有名的 17公里海岸自行車道 ,不過我們比較晚才到,所以就沒租腳踏車去騎了。 接著就往南到 香山濕地 ,騎機車也是一下就到了。 香山濕地就像小型的高美濕地,一旁的 賞蟹步道 可以直接走在溼地上方。 賞蟹步道兩旁真的很多螃蟹,照片裡的白點都是螃蟹哦! 當時剛好碰上漲潮,於是我們就在步道上拍起縮時攝影,從影片中可見漲潮的速度有多快! 香山濕地也是看夕陽的好景點,只是有點太早來了,於是我們走去旁邊的 綠色隧道 ,等待夕陽下山。 最後終於等到夕陽了! 加上倒影還滿漂亮的,只可惜今天海面有點雲,無緣看到夕陽落到海平面之下的景色。 最後順路繞去附近的 青青草原 ,雖然天色已經暗了下來,不過因此溜滑梯都不用排隊,可以多溜了幾趟😁 我們也去看了一眼大草原,但因為傍晚有一堆蚊蟲,所以就趕緊撤退了! 最後晚餐去吃 蛋包飯 ,這家也是朋友推薦的...

[Python] async def & await 重點整理

最近實習要用到 FastAPI ,我發現 FastAPI 的 path operation function 會使用 async def ,還會搭配使用 await ,因為對這兩個關鍵字沒很熟,所以就藉機紀錄一下,也避免之後忘記。 async def & await 使用情境 我直接利用下面這個例子來展示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 async 和 await 。 import time def dosomething ( i ): print ( f"第 {i} 次開始" ) time.sleep( 2 ) print ( f"第 {i} 次結束" ) 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 : start = time.time() for i in range ( 5 ): dosomething(i+ 1 ) print ( f"time: {time.time() - start} (s)" ) 執行後應該會像這樣。 第 1 次開始 第 1 次結束 第 2 次開始 第 2 次結束 第 3 次開始 第 3 次結束 第 4 次開始 第 4 次結束 第 5 次開始 第 5 次結束 time: 10.048049688339233 (s) 這非常直覺,因為每次呼叫 dosomething() 時都會等待2秒,等完才會執行下一輪,所以最後執行總時間是10秒相當合理。 但仔細想想,如果那2秒是做網路請求或檔案讀寫(IO),這2秒是不需要CPU的,但CPU就只能發呆2秒,痴痴地等待回傳結果,其他什麼事都不能做,豈不是太浪費了嗎!? (學過作業系統的人就知道,絕對不能讓CPU發呆XD) 因此 Python 就有了 asyncio 這個工具,來徹底的利用(X) 榨乾(O) CPU的效能。 我把剛才的例子改成 asyncio 的版本。 import time import asy...

[2021 IT鐵人賽] Day 23:專案05 - KKBOX風雲榜02 | AJAX

昨天已經找到的KKBOX用來傳資料的API,也知道各個參數的意義了,今天就實際將資料抓下來吧! 歌曲資訊 回到昨天那個API,是用JSON格式傳遞資料,資料的格式大致如下: 我們可以發現新歌的資料都放在 “newrelease” 之下,一個element就是一首歌的資訊,另外,每首歌的資訊也以key:value的形式整理的很清楚。 接著,就用之前教過的 requests.get(url) 直接取得API回傳的資料,但回傳的型態是json字串,所以再用Python本身內建的 json.loads() 函數轉成Python的list和dict資料型態。 # KKBOX華語新歌日榜 url = "https://kma.kkbox.com/charts/api/v1/daily?category=297&lang=tc&limit=50&terr=tw&type=newrelease" # 取得歌曲資訊json檔 response = requests.get(url) # 將json字串轉為Python的字典型態 data = json.loads(response.text) 既然已經轉成list和dict的型態了,再根據剛才觀察API得知的架構,要篩選資料就非常簡單,直接來看程式碼: song_list = data[ "data" ][ "charts" ][ "newrelease" ] # 取得每首歌的排名、曲名、連結、作者、時間 for song in song_list: song_rank = song[ "rankings" ][ "this_period" ] song_name = song[ "song_name" ] song_url = song[ "song_url" ] song_artist = song[ "artist_name"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