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[工具介紹] 使用IFTTT串接多個應用程式

圖片來源: 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70ku6P7kgmc

最近在看 Python大數據特訓班 這本書時得知了IFTTT,才曉得竟然有這麼方便的服務!

IFTTT,全名為 "IF This, Then That",顧名思義就是This被觸發後,就執行That,可以想成程式語言中的:

if(This) {
	do That;
}

如何建立自己的APP?

1. 先申辦一個IFTTT的帳戶。
2. 點選左上角 "create"
3. 會看到If This和Then That,先點選If This。
4. 接著會看到眾多的服務,從中任選一個,也可以使用上方搜尋欄位搜尋服務名稱。這邊我選"Date & Time"。
5. 點選後會看到許多觸發條件(Trigger),我選"Every day at",就是會在每天的特定時間觸發。
6. 進來後可以設定一些參數,像這裡可以設定每天的幾點幾分。設定完按"Create trigger"。
7. 之後點下方的 "Then That"。
8. 從眾多行動(Actions)中挑選一個,這邊的操作跟Trigger類似。我這邊挑選 "Line" 接著選 "Send message"。
9. 設定行動的參數,像 "Send message" 要設定聊天室和訊息內容,"Add ingredient" 則可以嵌入Trigger傳來的變數,變數使用兩個大括號包圍 {{}}
10. If 和 Then 設定好後,按Continue。
11. 設定APP名稱,之後按Finish。
12. 完成了,建立APP就這麼簡單!

隨時可以按Connect/Connected啟動和關閉APP,Setting可以修改設定,View activity則可以查看運行紀錄。

但別忘了免費版的自訂APP只有3個額度,建議到Explore,使用別人已經建好的模組,除非逼不得已才使用自訂APP。

升級pro後就沒有額度限制了,也可以趁著試用期間體驗看看。

如何使用別人的APP

1. 點選Explore,尋找自己有興趣的APP,或利用search搜尋。
2. 選擇想要的APP,按 "Connect"。
3. 跟著指示設定一些東西,按 "Finish" 就完成了!

使用別人的APP的缺點是,不能調整太多個人化的東西,如果一定要調整,可以按 "Make it your own" 變為自己的APP。

IFTTT的優點

優點一:眾多服務,任君挑選

IFTTT整合了非常多(真的非常多)的軟體服務、物聯網裝置、APP,可以在IFTTT的所有服務列表中查看,並且可以依照軟體名稱搜尋。

有通訊軟體,像是Line、Telegram。

或社群媒體,像是Facebook、Instagram、Twitter。

也有時間、日曆相關的,像是Data、Google Calendar。

還有一個很棒的點是,每個服務點進去後都有很詳細的說明,雖然都是英文的,但只要英文程度不要太差,基本上都看得懂。

這邊以GitHub為例子,名稱下方有簡單的服務介紹,再底下有三個欄位,分別是Applets, My Applets, Details。

  • Applets:會看到別人分享的APP模板,可以直接套用,但有部分設定不能調整。
  • My Applets:自己有使用到這項服務的APP,這欄位不一定會出現,如果沒有使用過就不會出現。
  • Details:關於這項服務的詳細說明,包含觸發條件(Triggers)、行為(Actions)、查詢(Queries),

每一項底下又有詳細的API介紹,像是觸發參數(Trigger fields)、回傳資訊(Ingredients)等等。

優點二:簡潔的UI介面

網頁上使用簡單的配色以及清楚的字型讓初次使用的人很好操作,另外If this, Then that的圖形介面也非常直覺,相信連不會寫程式的人都可以順利上手。

優點三:連結手機APP

ITFFF自己也有推出手機APP,在Android和iOS平台上都有,功能基本上和網頁版一樣,但多出了提醒和按鈕功能。

最令我驚訝的是按鈕功能,可以在手機桌面上設置按鈕,連結到你的APP,就可以做為APP的Trigger,這功能相當方便!

IFTTT的缺點

缺點一:靈活度不太夠

應用程式只能侷限於IFTTT有提供的功能,雖然以簡易的應用程式來說已經夠用了,但如果是想做客製化的功能,可能就不適合使用IFTTT。

缺點二:免費版的功能不多

IFTTT有分成免費版和專業版,除了前面提過免費版只能創立3個自己的應用程式之外,免費版也只能做簡單的If...Then的功能,無法做更複雜的邏輯判斷,而有些應用程式的功能也需要專業版才能使用。
專業版一個月是3.33美金(約台幣100元),沒有到很貴,但就依照自己的使用量評估是否要升級專業版吧!

缺點三:延遲問題

網路上有人說IFTTT的伺服器不太穩定,觸發後會延遲滿久的。我自己使用上的感覺是:的確會有一點延遲,但還在可接受範圍。簡單的應用程式應該不會有太大影響,不過如果是很講求即時性的應用程式,可能就要稍微考慮一下囉~

服務連結

IFTTT


如果喜歡這篇文章,請訂閱我並且拍五下手給予回饋(使用Google或Facebook帳號免費登入,只需要30秒),資金由LikeCoin提供,完全不會花到各位半毛錢!

因為您的支持,我才更有動力創作出更優質的文章~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心得] COSCUP 2021 - 製播組志工經驗

前言 這次是 第二次參加COSCUP志工 ,第一次是2020年被朋友拉著報名場務組,當時對COSCUP完全不了解,連對Conference也是一點概念都沒有(畢竟高中從來沒有接觸過相關活動...),第一次就是懵懵懂懂的去參加了COSCUP。2020年雖然也有疫情,但情況並不像今年這麼嚴重,仍然是以實體方式舉辦,因為是第一次參加COSCUP,跟大家都不熟,所以基本上活動期間我就是黏著我的朋友,他做什麼我就跟著做什麼,不太敢跟其他人搭話。 即使如此,但因為COSCUP結束後和其他工作人員們一起去慶功宴,還是多認識了幾個人,之後仍然有在聯絡,後來之所以能參加SITCON和今年2021報名COSCUP志工,也都是因為他們的關係。因為有他們,我才會認識COSCUP,之後也才會參加SITCON,也才會受到很大的震撼,開始努力自學程式,這一切真的都要歸功於他們。 今年COSCUP在7/31~8/1舉辦,但是因為5月中疫情突然爆發,總召們討論過後最終決定以全程線上的方式舉辦,這對我來說影響非常大,因為我是報名場務組,因為全程線上就不需要實體場地了,場務組的人數也因此驟減,因此我面臨到了 失業 危機...。 最後的解決方式是: 協助我們轉職到其他組別 。這時因為線上的緣故,導播組(主要負責Youtube直播控場)的工作量大增,剛好我也對Youtube直播串流滿感興趣的,所以就轉職到製播組了!! 會前準備 在製播組的第一次會議中,組長請我們挑選自己想要的職位,我當初填導播(主要控制Youtube直播間的人),但最後因為網路太慢的問題,被分配為助理QQ,不過實際上做的事情是一樣的,權限也是一樣的,所以我也沒有特別在意職稱。 因為大概是前一個月左右才被調去製播組,滿臨時的,所以開會開得很緊湊,平均每一周開一次會,交代了如何使用StreamYard,以及跟主持人聯絡等注意事項,今年也許是因為都是全線上開會或者對COSCUP有新的觀點的關係,我在今年的參與度比去年高出許多,付出的時間也比去年來的多。而且我覺得最大的不同在於,我開始敢在會議中講話了,要是以前的我是完全不敢的。因為在會議中有必要開口表達意見的時候,慢慢就覺得沒這麼可怕了,這或許就是參加COSCUP志工帶給我的膽量! 會前兩周是最忙的時候,當時每天都在催影片,一周中有...

[2021 IT鐵人賽] Day 06:專案01 - 超簡單個人履歷05 | CSS版面佈局、Flex

昨天講完的CSS的文字和區塊屬性後,今天要接續介紹版面佈局的屬性,以及一個非常好用的佈局容器 - Flex,上完這堂課,你的網頁佈局就可以更加彈性囉~ 那麼,我們廢話不多說,就開始今天的介紹吧! CSS版面佈局 首先,你按 F12 打開開發人員工具,應該會在 Elements >> Styles 滑到最底下看到這個畫面(Chrome一定有,其他瀏覽器不確定): 記好這個圖,因為他就是CSS版面佈局的概念圖。 我們看這個圖,發現他像箭靶一樣一圈圈的包圍起來,主要有三層, 從外到內分別是margin、border和padding 。border我們昨天已經說過了,所以接下來我只著重在介紹margin和padding這兩個屬性該如何使用。 margin margin,又稱外距。顧名思義就是元素外側到其他元素或邊界的距離,通常用於在兩個元素間留下空間,畢竟東西都緊貼在一起也不好看對吧? 我們就用以下例子認識margin: HTML(都同一個,之後例子我就不放了): < div class = "outside" > < div class = "inside" ></ div > </ div > CSS: .outside { width : 200px ; height : 200px ; background-color : rgb ( 138 , 138 , 138 ); margin : 50px ; } .inside { width : 100px ; height : 100px ; background-color : rgb ( 92 , 92 , 92 ); } 顯示結果為: 我們按F12打開開發者工具,點上方的紅框的圖示,接著將游標移動到淺灰色的方塊上,就會顯示如同上方的畫面。 我們可以看到橘色的部分代表margin,往淺灰色的方塊上下左右推了50px的空間。 ...

[Python] 關鍵字yield和return究竟有什麼不同?

學習Scrapy的過程中碰到 yeild 這個關鍵字,我使用Python快半年了,還真的是第一次遇到這個關鍵字,於是我花了點時間研究後,終於明白它的作用了,怕下次看到時忘記,所以用這篇文將yield這個關鍵字重點整理一下。 1. yield的核心目的:為了節省記憶體 如果想要印出0~100的平方時,我們可能會這樣寫。 powers = [x**2 for x in range(100)] for x in powers: print(x) 但這樣有一個致命問題在於,必須把整個list都存放在記憶體中,100個元素可能還不成問題,但如果今天的對象是一百萬筆資料,記憶體可能會承受不了,程式就崩潰了。 接下來就會說明yield要如何節省記憶體,但在此之前,先來談談Python的生成器(generator)。 2. 什麼是生成器(generator)? 生成器是一個可迭代的物件,可以放在for迴圈的in前面,或者使用next()函數呼叫執行下一次迭代。 和列表的差別在於, 生成器會保存上次紀錄,並只有在呼叫下一層迭代的時候才載入記憶體執行 。 所以將上面的例子改寫成生成器,結果是一樣的,卻可以防止超過記憶體,注意我用的是 ( 而不是 [ 。 powers = (x**2 for x in range(100)) for x in powers: print(x) 3. 函數加入yield後不再是一般的函數,而被視作為生成器(generator) 呼叫函數後,回傳的並非數值,而是函數的生成器物件。 4. yield和return一樣會回傳值,不過yield會記住上次執行的位置 yield和return一樣都會回傳值並中斷在目前位置, 但最大不同在於yield在下次迭代時會從上次迭代的下一行接續執行 ,一直執行到下一個yield出現,如果沒有下一個yield則結束這個生成器。而且接續上一個迭代前的變數不會改變,就是維持上次結束前的模樣。 這部分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子: def yield_test(n): print("start n =", n) for i in range(n): yield i*i print("i =", i)...